首頁>>新聞動態
綜藝節目《少年說》里,一個女孩含淚對媽媽控訴道:“你怎么總拿我和別人做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這樣,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差?!?/span>結果這位媽媽對女兒的眼淚視若無睹,冷冷道:“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擊你,因為以你的性格,不打擊你你會飄?!?/span>
這位媽媽的話是不是聽著很熟悉?
有多少父母像她一樣,無論孩子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優秀,他們都非常吝嗇自己的贊美,好像夸夸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滿,只有通過不斷地打擊、否定才能讓孩子腳踏實地。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人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
例如:
“怎么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又不是第一名,還有臉樂呵?”
“你怎么這么笨?”
“毛手毛腳的,你就不能跟人家學學?”
“再哭就把你扔掉!”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當父母經常打擊、批判與貶低孩子時,會給孩子強烈的、消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為“我就是父母所說的那種人”。
另外,長期沉浸在家庭語言暴力下的個體,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與懦弱,整個人畏畏縮縮,習慣性地自我否定與批評,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愛著他們的孩子,或許他們也知道語言上的攻擊與潑冷水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但是他們就是會想當然地認為,現在的小孩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將來出了社會還怎么得了?
于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人為地給孩子制造挫折,讓孩子吃苦,美名其曰鍛煉孩子的抗逆能力。就如綜藝節目《四大名助》里的“虎媽”,為了鍛煉女兒的意志力,讓女兒跟隨舅舅去沙漠“歷練”三天兩夜。在出發前,這位“虎媽”還囑咐自己的弟弟要狠狠地虐女兒。女兒在節目里哭著對她說:“今后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變得堅強,我只會記得你是怎么虐待我的?!?/span>其實,孩子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母。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本能地向父母求助,希望能從中得到鼓勵與支持,并獲取面對困難的勇氣與自信。所以,當有一天,孩子發現自己不僅從父母身上得不到幫助,而且是父母讓自己經歷更多磨難時,內心會極度地崩潰,自我懷疑,也很難再對父母保持信任。
《教育的選擇》中寫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1.表現出善意和共情
知名教育博主王悅微老師曾在微博上分享一個故事:她的女兒小菜不小心把心愛的發卡掉在公共廁所里,傷心得嗚嗚值哭。這時爸爸就開始說教:“哎呀我跟你說嘛,做事一定要仔細,你應該……”巴拉巴拉好長一通說教,女兒小菜臉上掛著淚珠,打斷他:“爸爸你好討厭!”
博主王老師有不同的反應。她首先對女兒表示理解:“丟了這么好看的發卡,真的很可惜?!痹诘玫脚畠旱姆答伜笠矝]有急于說教,而是不斷地共情,等待女兒平復心情。
小菜也在媽媽的安撫下,不再那么無助、傷心。
2.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等到小菜的情緒平靜了些,王老師仍然沒有像丈夫一樣對女兒說你應該怎么樣怎么樣,而是積極尋找辦法,幫助女兒解決問題。
她問小菜:“你想把它撈上來嗎?”
小菜搖頭:“撈不上來了吧?而且撈上來……”
于是她又問:“那我們在網上再挑一個?”
當女兒表示只喜歡那個款式時,王老師打開手機,和她一起瀏覽消費記錄,最后發現那個發卡是在地鐵外的商場買的,于是兩人奔赴商場,開開心心把同款發卡買回家。
3.讓孩子承擔后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麗艾恩認為:承擔后果與懲罰的區別是,前者對事不對人。承擔后果更多意味著解決問題和責任教育,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受苦。
女兒小菜表示:“雖然我很開心,但我還是會懷念以前的那個發卡?!?/span>
王老師這時才開始對她進行引導:“是的,尤其是在失去后,會更加覺得它好。所以以后要小心仔細,愛護好自己的物品,另外,這個發卡是19塊錢,你得自己買單?!?/span>
與面對爸爸時的抗拒不同,小菜聽了這番話,直接說:“好的,謝謝媽媽?!?/span>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例如不小心打碎一個碗,考試考差了,與同伴發生矛盾等等;當孩子受挫時,上來就是一通教育相當于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不但會讓他更加聽不進話,反而會生氣頂撞,或者更加懊惱沮喪。
給予孩子善意與理解、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可以信任以的以及會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幫助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強的內在力量、成就他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