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動態
為什么患心理疾病的人好像越來越多?
近年來對于心理疾病的報道和普及在變多,以"抑郁"為代表的各種心理疾病也逐漸被人所了解。
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又促進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于承認。這樣的良性循環是我們感覺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但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理解并不深入,會用已知的經驗做聯想和判斷,因此心理疾病也面臨著被"標簽化"的尷尬。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沒有分辨清楚負面情緒和心理疾病之間界限的人。
對于心理疾病的報道和普及在變多,以"抑郁"為代表的各種心理疾病也逐漸被人所了解。
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又促進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于承認。這樣的良性循環是我們感覺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但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理解并不深入,會用已知的經驗做聯想和判斷,因此心理疾病也面臨著被"標簽化"的尷尬。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沒有分辨清楚負面情緒和心理疾病之間界限的人。
為什么有些人會愿意"認領"心理疾病?
1.將心理問題"浪漫化"
心理問題“浪漫化”指人們認為有心理問題是迷人又炫酷的體驗。
在心理學進入流行文化后,心理疾病與藝術、文藝創作緊密結合。媒體的報導,使人覺得是精神疾病讓這些人出眾,創造不一樣的作品。
有人說,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來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科幻主義色彩的書。
也有人被自閉癥兒童畫作感動,認為他們內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間。但人們看不到自閉癥中2/3患者無法獨立生活,3/4患者智力發展遲滯。
心理問題背后嚴肅的、代表苦痛的意義被遮掩,且被蒙上想象中美麗的外衣。
異常甚至病態,在很多人眼中變成了“天才"或是獨樹一幟的標志。人們通過給自己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簽,表達著自身對于獨特性的需要。
2."我也有"心理疾病
在追求獨特性的同時,人們也在追求認同感。
人類學家認為,人們會選擇用其所處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沖突與痛苦。當媒體或專家將某一心理疾病的癥狀引入公眾視野(包括我們所做的心理科普),人們便會選擇這些癥狀進行自我表達。
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標簽"的人們,也許有著相似的訴求:
以當今時代流行文化能接受的新形式——聲稱自己患上某種心理疾病(甚至真的逐漸發展出相應的癥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并獲得其在特定文化圈層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心理標簽有好處嗎?
比起有心理疾病就被當成"神經病"的年代,如今大眾對于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這一部分也要歸功于心理疾病名稱與術語的普及。
研究表明,對于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來說,準確地使用心理疾病標簽會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會有助于人們接受"他人有心理問題是可以求助的"這個事實,而不會對此避而不談。
心理疾病有風險"認領"需謹慎
以隨意的態度聲稱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將心理疾病作為玩笑或談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后果。
心理疾病簡單化隨意貼心理疾病標簽,會強化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使人們對于心理疾病的理解簡單化。
人們可能以為抑郁癥只是情緒不好、提不起興趣,沒有認識到真正抑郁癥患者有一系列情緒、認知、飲食、睡眠與軀體癥狀,并有較高的自殺風險。
應對方式隨意化、隨意貼心理疾病的標簽,也會讓大眾對真正心理疾病患者所應采用的應對方式產生理解偏差。
濫用“抑郁癥"來自我標簽,當發現自己"說振作就真的振作起來了"的時候,也會認為,其他患有抑郁癥的人,也可以這樣好起來。但如果真的對患有抑郁癥的人說"振作起來”,對方很可能會感覺更糟。